组合微刺激打造强效应
摘要:总之,政府稳增长有必要,但是刺激必须有度。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分化与疲软的影响,也是自身结构再平衡的结果。 随着各省相继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依赖资源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省份一季度增长放缓,大多数省份一季度GDP数据未达到年度增长目标,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显而易见。市场对于这样的数据呈现出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对于经济前景的忧虑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又担心数万亿规模的强刺激后遗症。中国经济的走势,正在引起各方的关注。
在不久前的亚洲博鳌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说过,“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日前,在第十七届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重申:“中国不会采取短期大规模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面临经济放缓无所作为,曾经的强刺激需要告别历史舞台,新近的微刺激却可以方兴未艾。昨天有媒体报道称,4月底,2014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被一下子提高到8000亿元以上,项目从年初计划的44个飙升至64个,而在4月初,投资总额也才7200亿元。
这种提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从4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一系列安排就可见端倪,当时提出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等重点民生项目,这些举措被外界视为“微刺激”,如今铁路领域的投资加码不过是逐渐兑现这种“微刺激”,而稳增长也悄然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考量。
其实,各界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改革方向要坚持,但经济政策却不能僵化。我们不主张推出短期大规模的强刺激,但并不排斥通过可持续的和针对性的微刺激,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当下形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经济政策的微调,积极促成二季度经济环比复苏这样的大概率事件。
一方面,政府的有形之手需要有所作为,能够前瞻性地采取烫平经济波动的政策。从目前看来,通过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4G的基础设施投入等,都是有必要且能够见效的举措。其实,微刺激可以着力的领域还不少,比如最近启动国家电网升级改造,并开建一批“西电东送”输电通道,对企业而言,既能够全面提升现有电网输送能力,还有望在明年减少限电造成的经济损失300多亿元;对行业与区域而言,则又是一举多得,既稳定投资增长,又助力西部大开发,还能促进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着重发展被称为银发产业的养老业,这既是中国迎接快速老龄化的政府责任,也是涉及数亿人的庞大社会需求,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投资领域。
另一方面,市场的无形之手须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刺激政策必须有节制。毋庸讳言,过去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参与经济,不仅埋下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更模糊了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甚至导致较为严重的腐败。所以,微刺激和强刺激之间不能不设鸿沟,各级各地政府刺激不能没有尺度。在所有的微刺激备选方案中,我们推崇符合简政放权、税制改革、首重民生等原则的选项,不要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再度埋下隐患,甚至让正在进行的改革功亏一篑。
当然,无论如何刺激,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的动力源泉。正如楼继伟日前所言,我们要通过放松管制、推进税制改革,深化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社保体制改革等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速、质量和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改革之举,如今一些传统垄断行业逐渐放开市场准入,混合所有制的萌动也正在激活庞大民营资本,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在给金融业乃至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微刺激在发酵,改革在路上,所需要的是耐心和信心。
总之,政府稳增长有必要,但是刺激必须有度。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分化与疲软的影响,也是自身结构再平衡的结果。“危机”之中,中国既有经济失速的危险,也存在倒逼改革的良机,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既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改革之路,也通过一系列微刺激的组合拳,最终叠加出一个“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