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机,在美上市中国企业IPO日渐清冷,进入今年三季度后,仅有视频网站土豆网(微博)(TUDO)唯一一家中国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且融资效果也不甚理想。
海外融资降至“冰点”,有海外媒体却仍在继续揭着在美上市中概股审计问题的伤疤。据该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爆料称,10月上旬中国财政部和证监会官员会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另两家较小审计公司,要求对在2010年去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IPO的相关审计公司进行再评估,并要求上报已经递交海外监管层的相关审计资料。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微博)》通过各种渠道求证,而所提及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即德勤、普华永道、安永和毕马威,均有合伙人分别在不同场合对记者表示,“这个问题太敏感,不方便回应”。
审计集体缄默
审计行业的集体缄默,似乎也预示着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而上述海外媒体报道中也表示“该会见被强调是高度保密”。
2010年,在华尔街大放光芒的上市中国企业,享受着高市盈率、高估值、充沛融资。不过,随着部分公司被美国民间研究机构点穿“财务信息造假”之后,在2011年尝到了盛极必衰的苦果。其中,与某些公司被大肆做空等个案相比,整个“中概股”都蒙受了信誉危机,令人担忧。
美国飞利凯睿证券有限公司(Brean Murray,Carret &Co。)的首席执行官威廉·麦勒斯基(William J.McCluskey)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投资者当然想通过投资中国公司,从强劲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分得一杯羹,但是这些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却又使投资者胃口大减。”
“问题来源包括缺乏尽职调查、投资者不合理的交易细则、对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不充分理解等。”一家美国投资公司T Squared Partners LLC的高管马克·杰森(Mark C.Jensen)直接点破,“一个合格的尽职调查程序,必须基于负责任的会计分析师和实事求是的尽职调查审计。”
疯狂后秋后算账
尽职调查的对象是股票发行主体的财务、经营、债权债务等各个具体细节的具体活动,参与股票发行的各种中介机构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专业任务和职业道德,才可能对发行人的经营条件和经营前景做出客观评价,公平合理地制定股票的发行条件和确定发行价格,才能有效地减少中介机构的风险和保证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纽交所《2010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IPO数量上出现了历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共有34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主要交易所进行IPO,共募集资金36亿美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时间窗口上,当时恰逢很多PE、VC要退出,行情大好也催生很多赴美IPO产业链上的中介机构大胆包装,抓紧时间把公司推上市场,本应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审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难免也被注入水分。
尽管中美文化存在颇多差异,但都存在基本共识——秋后算账总会来到。
“显然,年初多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严重的假账问题,是点燃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公司产生信任危机、唱空中概股的导火索。”投中集团金融分析师王甲表示,“随着下半年欧美主要经济体不景气,造成资本市场大环境颓靡,全球IPO缩水的现状下,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的IPO窗口就关闭了。”
审计监管风暴渐近
弱市之下,显而易见的是,一方面,中方多家企业接连被西方资本市场大肆做空,股价蒙受损失,中国企业受到信任危机;另一头,素以保护投资者权益著称的美国资本市场,掀起多起由投资者发起的集体诉讼。
今年7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联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赴北京会见中国证监会,就致力达成跨境审计监管协议合作迈出第一步。
尽管会后,中美双方并未透露更多实质性进展和内容,市场方面诸多分析也认为,由于财务信息的敏感性,实现互通审计监管权限存在操作难度,但上述来自海外媒体的消息,似乎也在传达信号——中方对于审计的监管高度重视,审计监管风暴或将到来。
“那些审计公司肯定都吓坏了,这并不是个好事情,他们肯定会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普华永道前合伙人、现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保罗·吉尔斯(Paul Gills)对媒体表示。
威廉·麦勒斯基也对本报记者说:“不管结果怎样,中美两国监管层的努力,会增加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心,也会对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融资带来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