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审计准则
核心提示:李晓钟总审计师以《创新和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为题,向来宾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审计署在国家审计准则构建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原标题为:南太会第三日中国审计署总审计师李晓钟、副审计长袁野就中国审计实践做专题报告
10月14日,南太平洋地区最高审计机关高级审计研讨班进入第三天的议程。审计署总审计师李晓钟和副审计长袁野分别向来宾做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审计署国际合作司司长周维培主持。
上午,李晓钟总审计师以《创新和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为题,向来宾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审计署在国家审计准则构建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李晓钟介绍,中国的国家审计准则构建共经历初步构建、发展、成熟和完善三大阶段,在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审计实际的同时,借鉴国际审计先进理论和实务,建成了由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三大体系组成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准则体系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做到了适应中国国情和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李晓钟说:“实践证明,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晓钟还对现有《准则》中的七章内容分别作了简介,并从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职业道德、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审计整改检查、审计质量控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等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国家审计准则构建对国际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准则(ISSAIs)和美国等国家政府审计准则、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审计准则等国际审计先进理论的借鉴和参考。
“邓小平曾说过,不管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李晓钟说,“在国家审计准则的编制问题上,能实际落实的才是准则,否则将是一纸空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中“突出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突出审计职权特色、突出审计监督对象特色、全过程跟踪审计”四个方面专门规定的介绍,李晓钟向来宾们展示了中国审计署立足中国国情,充分考虑中国审计的体制特征和中国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特点,在总结近年来中国审计实践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发展。
下午,袁野副审计长以《中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为题,向来宾介绍了在信息化浪潮下,中国审计署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做法和经验。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局部或一个微观的风险可能快速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良序运行,审计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袁野说,“而在这个时代,离开信息化、数字化的审计,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他指出,当前,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工作量不断加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审计工作方式对信息化支撑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审计手段等。
袁野向来宾重点介绍了中国审计署自90年代以来,以“金审工程”为依托,开展的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经验。“金审工程”以“逐步建成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监控和审计相结合,从单一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财务监控和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监控和远程审计相结合”为总体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和二期的建设,总体形成了一套平台(SOA服务架构平台)、两个中心(数据中心和交换中心)、三大系统(AO、OA和联网审计系统)的总体框架。袁野从审计网络建设、应用系统部署、审计数据中心和支撑国家审计四个方面介绍了金审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
他以中国审计署对全国社会保险大数据的归集与分析为例,介绍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中国的审计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与国家审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袁野说,“金审的三期工程将更加充分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完善和发展国家审计信息系统。”
两场报告引起来宾们的极大兴趣,来自瓦努阿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两位审计长分别主持了相关讨论,与会的审计官员们结合本国或地区的审计实践,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问交流,针对报告主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