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行业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HOME行业资讯 >> 审计风暴要让老毛病不再犯
  审计风暴要让老毛病不再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社论] [日期:14-06-30] [热度:]

审计风暴要让老毛病不再犯
                
  

      摘要:公众也发现一些问题和毛病反复出现,有些单位甚至明知故犯,它们为何不能吸取前车之鉴,在审计曝光之前就解决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日前,审计署发布的系列审计公告在国内掀起一场“审计风暴”,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以及专项资金的运行都被暴露在阳光之下,公众发现一些平日赫赫有名的机构在审计署的“火眼金睛”下现出了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执行国家政策以及重大决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审计队伍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如今,审计署正在认真扮演这些角色,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成效,但也带来一些疑惑。

      一方面,公众欣喜于公共资金和权力运行受到前所未有的严格监督,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曝光和整改,能够促进部门、国企和专项资金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公众也发现一些问题和毛病反复出现,有些单位甚至明知故犯,它们为何不能吸取前车之鉴,在审计曝光之前就解决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纵观最近公布的审计报告,对比前几年的审计报告,就可以发现每次审计风暴来袭,都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比如,在2011年针对地方债审计就提到,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明令禁止时还是违规给465亿元债务提供了担保;到今年审计时又发现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违规提供担保3359亿元。问题不在于金额的多少,而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阳奉阴违。

      再者,十八大之后接连推出数十道“禁令”约束政府和官员的行为,比如反奢靡享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定程度上,“八项规定”、“约法三章”的效果还是明显的,但是最近审计报告也显示,38个中央部门单位中,有八成部门“三公”经费管理使用违规;国家卫计委及其34个所属单位账外设立“小金库”就有近2亿元。国企审计中,豪车、高尔夫球场、私设“小金库”发放福利更是频现,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何出现这样的局面?恐怕原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的审计风暴还没有形成常态,大量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还是审计监督的薄弱环节,即便有一些地方审计,也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达成监督的目的;其次,纵然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有内部审计,但是自纠自查的效果不明显,内部的制衡与监督力量形同虚设;再次,外部审计力量介入确实发现并曝光了一些问题,但一些单位整改并不严格,问责也失之于宽。

      这样三重因素的叠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署岁岁忙,老问题年年见”的尴尬局面,审计风暴变成了“茶杯里的风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打破这种审计的怪圈,推出强有力的措施,让审计风暴既能查出问题,也能处理问题,更能预防问题再现。

      一方面,审计风暴需要成为“新常态”,许多部门和国企与审计部门不能像牛郎织女一样——一年才见上一次。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审计的频率密集了许多,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制度性的安排,要给公众一个稳定的预期,同时也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监督,这样的高频度审计风暴形成常态。

      当然,审计成为常态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审计队伍、审计方式、审计领域等不能陷入常态,它们可以不断交叉和变化,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形成“猫抓老鼠,老鼠戏猫”的关系,否则再有效果的审计也会流于形式。同时,审计部门要与人大、公众等进行良性互动,进而形成监督的合力,防止老毛病。

      另一方面,审计风暴需要带动问责风暴,尤其对于明知故犯的部门及其相关负责人,要辅之以党纪、政纪和法律的处罚。通过那些曝光的审计公告就可以发现,有一些明明是制定财经纪律和规范的部门,不断要求其他单位依法行政,结果自身及其下属机构也在“三公”支出、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出现匪夷所思的违纪违法问题。

      显然,这不是用“不知者不为罪”所能解释的,而是明知故犯的问题。这就要求审计部门与纪律、法律、组织部门协同作战,在发现问题后,除了要求单位整改,还必须严格追究责任人的纪律和法律责任,只有问责从重从严,让一些人丢了乌纱帽,甚至受到法律严惩,才会有警示作用,让老毛病不再犯。

 

技术支持:博洛建站 | 中天恒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员工天地 友情链接 企业邮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