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主要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存货就是浪费,它耗费空间、资金和时间,应加强存货管理,降低存货风险。
关于存货风险,国内外多数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分为:
经营风险:存货储量不足,影响生产。储量过高,造成存货成本过大。对市场的形势把握不当,导致存货跌价损失。保管不善发生被盗、毁损、事故等,造成资产流失。长期呆滞造成存货挥发、失效、锈蚀等,导致资产损失。未及时完整办理保险,给分(子)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当发生地震、洪水、战争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给分(子)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存货处置不规范,人为造成资产流失。未经审核,擅自变更合同标准文本中涉及权利、义务条款导致的风险。
财务风险:财务账目记录有误,造成存货数据失真、管理失控。存货计价错误,导致成本不准、效益不实。账、实不符给分(子)公司带来潜亏(盈)。
合规风险:违反国家有关安全、消防、环保等规定,遭受经济处罚。存货交易合同(协议)不符合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内部规章制度,造成损失。
从中天恒管理咨询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咨询的实践来看,存货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生产和销售部门对存货产量水平和市场需求预测的不精确性,因为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由于库存的存在,自然损耗也是存货风险的来源之一。因此,主要识别以下风险:
一是价格变动风险。价格变动风险,包括生产价格上风险销售价格上的风险
二是产品过时风险。当企业所生产商品的规格、款式、适用性落后于现实的普遍需要时,企业不可避免的面临产品销不出去的危险。
三是自然损耗风险。自然损耗风险,源自存货本身的特性和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外在因素变化对存货外观、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一些鲜活、容易和自然环境发生化学反应的商品而言,自然损耗风险可能会超过价格风险。
由于仓库保管不善或环境恶劣引起的自然损耗应尽量避免,对无法避免的自然损耗,则应想方设法降低库存时间和库存量以减少损失。
归纳起来,企业存货业务至少存在着存货业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存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请购依据不充分,采购批量、采购时点不合理、相关审批程序不规范、不正确,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损失、资源浪费或发生舞弊;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和资产损失;存货保管不善,可能导致存货损坏、变质、浪费、被盗和流失等;存货盘点工作不规范,可能由于未能及时查清资产状况并做出处理而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资产和利润虚增等方面的风险。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存货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
一是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控制。企业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存货的请购、审批与执行;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存货的保管与相关记录;存货发出的申请、审批与记录;存货处置的申请、审批与记录。
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办理存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政策、法律及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企业应当对存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存货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审批人应当根据存货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存货业务。
企业内部除存货管理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余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时,应由相关部门特别授权。对于属于贵重物品、危险品或需保密物品的存货,应当规定更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必要时,存货管理部门内部也应当执行授权接触。
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特点及成本效益原则选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存货的管理和控制,但应注意计算机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制定防范意外事项的有效措施。
二是请购与采购控制。企业存货请购的事项应当明确,请购的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企业应当建立存货采购申请管理制度,明确请购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企业自行生产的产成品应当按照成本费用有关规定,合理计算产品成本。
企业应当根据仓储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制定采购计划,对存货的采购实行预算管理,合理确定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的比例。
企业应当指定专人逐日根据各种材料的采购间隔期和当日材料的库存量,分析确定应采购的日期和数量,或者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重新预测材料需要量以及重新计算安全存货水平和经济采购批量,据此进行再订购,尽可能降低库存或实现零库存。
企业确定采购时点、采购批量时,应当考虑企业需求、市场状况、行业特征、实际情况等因素。
企业应当对采购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企业应根据预算或采购计划办理采购手续,预算外或计划外采购需经严格审批。企业应当根据预算有关规定,结合本系统的业务特点编制存货年度、季度和月份的采购、生产、存储、销售预算,并按照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予以考核。
三是验收与保管控制。企业存货管理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存货管理原则及程序应当明确规范。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企业应当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检查与验收,保证存货符合采购要求。
外购存货入库前一般应经过下列验收程序:检查订货合同协议、入库通知单、供货企业提供的材质证明、合格证、运单、提货通知单等原始单据与待检验货物之间是否相符;对拟入库存货的交货期进行检验,确定外购货物的实际交货期与订购单中的交货期是否一致;对待验货物进行数量复核和质量检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对验收后数量相符、质量合格的货物办理相关入库手续,对经验收不符合要求的货物,应及时办理退货、换货或索赔;对不经仓储直接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存货,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检验。
拟入库的自制存货,生产部门应组织专人对其进行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产成品才可以作为存货办理入库手续。由生产车间发出至客户、实物不入库的产成品,以及采购后实物不入库而直接发至使用现场的外购存货,应当采取适当方法办理出、入库手续。
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仓储部门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因业务需要分设仓库之情形,应当对不同仓库之间的存货流动办理出入库手续;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建立和健全防火、防潮、防鼠、防盗和防变质等措施;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和危险品的仓储,应当实行严格审批制度;企业应当重视生产现场的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控制,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存货管理部门对入库的存货应当建立存货明细账,详细登记存货类别、编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计量单位等内容,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就存货品种、数量、金额等进行核对。入库记录不得随意修改。如确需修改入库记录,应当经有效授权批准。
对于已售商品退货的入库,仓储部门应根据销售部门填写的产品退货凭证办理入库手续,经批准后,对拟入库的商品进行验收。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退货,应分清责任,妥善处理。对于劣质产品,可以选择修复、报废等措施。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仓储的总体计划,并考虑工厂布局、工艺流程、设备摆放等因素,相应制定人员分工、实物流动、信息传递等具体管理制度。存货的存放和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分类编目,严格限制其他无关人员接触存货,入库存货应及时记入收发存登记簿或存货卡片,并详细标明存放地点。
存货采购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进行初始计量,正确核算存货采购成本。
四是领用与发出控制。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存货领用流程和制度。企业生产部门、基建部门领用材料,应当持有生产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核准的领料单。超出存货领料限额的,应当经过特别授权。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存货发出流程和制度。存货的发出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大批商品、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得到特别授权。仓库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通知单发出货物,并定期将发货记录同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核对。存货发出的责任人应当及时核对有关票据凭证,确保其与存货品名、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一致。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针对存货种类繁多、存放地点复杂、出入库发生频率高等特点,加强与仓储部门经常性账实核对工作,避免出现将已入库存货不入账或已发出存货不销账之情形。
五是盘点与处置控制。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企业应当制定并选择适当的存货盘点制度,明确盘点范围、方法、人员、频率、时间等。
企业应当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合理安排人员、有序摆放存货、保持盘点记录的完整,及时处理盘盈、盘亏。对于特殊存货,可以聘请专家采用特定方法进行盘点。
存货盘点应当及时编制盘点表,盘盈、盘亏情况要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
仓储部门应通过盘点、清查、检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存货的状况,及时发现存货的残、次、冷、背等情况。仓储部门对残、次、冷、背存货的处置,应当选择有效的处理方式,并经相关部门审批后作出相应的处置。
存货的会计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特点及企业内部存货流转的管理方式,确定存货计价方法,防止通过人为调节存货计价方法操纵当期损益。计价方法一经确定,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仓储部门与财会部门应结合盘点结果对存货进行库龄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会计处理,并附有关书面记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