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无疑是一件巨灾风险事件。当汶川地震巨大灾难降临时,共和国的总理及时赶到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共和国的钢铁卫士们冲锋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中国同胞们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新闻工作者们不辞辛劳地从灾区每一个角落向全国及全世界发布现场第一信息。那传出的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都使我们倍感地震无情,人有情。
此次抗击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的战斗,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她充分印证了中国政府在巨灾风险到来之时,完全能够做到全国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我们的应急管理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她向世人昭示了中国政府抗风险的综合能力正在提升,也显示了华夏儿女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
《不死不离》只是我们的悲泣和祈望,像汶川地震这样特大自然灾害风险是人类不可避免和消除的,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风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所指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给予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3年就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经常性地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
面对汶川地震巨灾风险,共和国的总理要求的镇静、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领导是我们战胜汶川地震巨灾风险的法宝。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救人是巨大灾难降临时的第一要务。防止二次灾难的发生,是减少巨灾风险损失关键。化风险为收益,转挑战成机遇,是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给人们的唯一收获。如果我们真的能从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中警醒,这是对死去亡灵的最大安慰,也尽可能减少灾难再次不期降临时的损失。
提高全民风险意识,普及公众减灾常识。
当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紧急给国人普及各种各种各样的防震常识,这是提高全民风险意识,普及公众减灾常识的重要举措,但对已经埋没在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发生后废墟里的灾民来说已经是为时太晚了。这是值得发人深省醒的问题,我们不能不说我国的预防灾害风险教育与公众减灾常识的普及是非常不够的。我们注意到,在灾区学校发生的悲剧中,有的教师当地震发生的时候立刻组织正在上课的同学迅速离开教室,他的学生大部分幸免于难;而有的教师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告诉学生不要乱跑,结果仅有少数不听话的孩子跑出来了,大部分同学连同老师自己被淹埋在倒塌的教室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早就指出: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无数个像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足以证明,当灾难发生时,公众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就决定了他们在灾难中能否生存。虽说巨灾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掌握必要的减灾常识很可能就免于一难。我在讲课时经常讲的一个例子是,在印度洋海啸巨灾来临时,正因为一个小学生应用从学校掌握的巨灾防范知识,不仅救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还救了周围数百人的命。
加强风险管理,普及灾害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灾难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这就要纠正“巨灾风险事件几率很小,不一定就在我这里发生”地错误观念,要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风险意识,要知道灾难往往使那些最无准备、最无知的人群遭受最严重的伤害。这也必须从“娃娃抓起”,并建立强制性风险教育制度。
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的研究和实践来看,灾害风险教育应重视学校减灾教育与公众减灾意识普及的结合。开展学校减灾教育应注重实践知识的掌握,如基本的应急避灾常识和技能。公众减灾意识的普及,则需要根据社会文化环境特点,利用多种传媒手段,整合各类传媒渠道,从多个层次开展有关宣传与普及工作,重点普及风险与避险知识,不断推动建立适应当地特点的安全文化氛围。
高度关注脆弱性群体和高风险地区,不能忽视不设防的农村。
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再次表明小孩(学生)、女性和老弱病残者通常是巨在风险的脆弱人群。脆弱性群体一方面在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劣势,另一方面又对一些地区的灾害应急与减灾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牧区及渔村。由于国情不同,在经济社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女性对于减轻灾害风险所起的作用通常更为突出。因此,增强弱势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提高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牧区及渔村的防灾抗灾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地震专家分析,西部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不用置疑水灾多发生在南方。汶川正处于我国地震多发区。从世界银行组织编制的国家尺度的高风险地图(Risk Hotspot)可以看出,广大不发达地区仍然是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高风险区域,诸如非洲、中美洲、以及亚洲大部地区。我国是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在关注城市灾难风险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不设防的农村!也要高度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新的灾害风险。
加快发展综合风险防范科学与技术,建立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
汶川地震巨灾风险事件告诉我们,应对巨灾风险,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抗震救灾至关重要。利用遥感卫星和航测设备及先进的技术,获取灾区遥感、遥测等图像资料,对及时监测灾情会会提供有效帮助。灾害风险管理离不开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支撑,灾害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与传播,不仅在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灾前备灾规划、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工作也是不可或缺。
科技是应对巨灾风险事件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发展综合风险防范的科学与技术,对有效预防和应对巨灾风险,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洪水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的做法是: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一次洪水预报(可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美国就是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当前,国际减灾研究领域普遍重视并加强对灾害与风险系统的综合理解,并初步建立了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风险科学管理,强调把发展与风险管理统筹考虑,重视资源合理利用与减轻灾害风险的有机结合,从源头控制风险;同时强调不仅仅要关注灾害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更要关注备灾,建立一个与风险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重视金融与保险、再保险等风险转移手段的实施。
合理地运用金融与保险、再保险手段,能够有效地转移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这一点已成为国际减灾领域的共识。巨灾风险是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世界难题。美国的水灾风险管理和日本的地震风险管理都有比较成功的做法,即政府支持下的保险计划。除了保险之外,巨灾证券化和政府管理也是正在探索的方法。对于某些灾害来说,例如水灾,一味地想要控制它,采取大量的工程性措施进行围堵是没有太多效果的,从长期来看,对付灾害的科学的做法只能是“和平共处”。
总之,汶川地震巨灾风险警示我们:提高全民风险意识,建立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势在必行,应对巨灾风险的理论、技术、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中天恒管理咨询公司
李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