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网站会员
用户登陆
用户中心
学员须知
专家视点
案例分析
 
HOME案例分析 >>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中天恒信息中心整理] [日期:08-07-04] [热度:]

新闻聚焦: 
监督缺位下的巨额国有资产流失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事件揭底 
中航油明星陨落根在内控失灵 
中航油巨亏影响大 堪比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中航油投机巨亏 陈久霖堪比巴林银行里森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巴林银行”? 
国资委正式表态:中航油事件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 
谁来拯救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 
中航油境外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的反思 
场外衍生品交易风险极大监管很难 
巨亏事件凸显中航油内控机制漏洞 
境外交易风险难以掌控,应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 
中航油事件复杂 普华永道推迟公布特别调查报告 
中航油巨亏给中央子企业监管提出挑战 
集中大多优质资产重要子企业该如何加强监管 
中航油掉进了谁的“陷阱”? 
中航油事件玄机重重 重组方案扑朔迷离 
中航油CEO年薪2350万元 打工皇帝薪酬由谁定? 
李光耀首度谈中航油事件称新加坡将刑事调查 
中航油巨亏影响大 堪比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打工皇帝”陈久霖被停职

中航油事件后续报道——假如陈久霖做了多头? 

社会杂谈: 
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门的调查; 
中国苦心打造的海外石油旗舰遭遇重创,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受到延误。 
“对股东来说,这是一场里氏9.5级公司地震。这是另一起巴林事件,”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负责人戴维.杰拉尔德说;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中航油此次的巨额亏损,有可能是其投机过度、监管失控后落入了国际投机商设下的“陷阱”。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一个国企监管不到位和国企本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到位的典型案例。 
监控机制形同虚设,陈久霖违规操作一年多无人知晓 

案例分析: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巨亏,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现根据网上资料简要分析如下: 

“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 

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陈久霖现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去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在陈久霖本人曾经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他所领导的中国航油被作为商业管理的成功案例。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陈久霖去年年收入高达490万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润分成。虽然家财万贯,陈久霖却并不是一个喜欢奢华生活的人,他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家里也没有聘请佣人,唯一能够显示其身价的就是一辆奔驰汽车。他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是“一日三餐,衣食无亏足矣”。 
新加坡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中国航油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在短短六年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增幅高达761倍,陈久霖本人也成为了新加坡缴税个人所得税的冠军。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曾有国内同行论断“收购新加坡石油二成股权中航油剑指石油巨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权中航油曲线挑战三大石油集团”。

“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视国家法规如儿戏,违法操作 

新加坡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 
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国资委认为中航油事件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将追究责任人责任,并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境外企业监管和经营风险监控的机制。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杜渊泉10日就中航油事件正式表态。杜渊泉说: 
(一)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形成巨额亏损。目前中航油集团 正在全力处置。 
(二)新加坡公司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当按照新加坡上市公司处理损失的商业化规则运作。目前,新加坡公司正在寻求战略投资者,拟进行债务重组。这是尽量减少各方损失、解决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案。 
(三)新加坡公司应当积极配合新加坡有关方面的调查,依照当地的法律法规,配合做好有关事项的调查取证工作。 
(四)国资委正在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待事件妥善解决后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通报各中央企业认真吸取教训,建立和完善境外企业监管和经营风险监控的机制。 
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不力,难逃其责 
中航油是如何造成的巨亏,母公司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该如何加强子企业包括境外企业的监管,更应引起关注。 
中国航油集团公司脱钩民航总局,归国资委管理,只是走向市场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距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主管部门加大管理约束力度。如果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个婆婆,而且新婆婆管得更松,将发挥不出改革的作用,也不是改革的初衷。 
国资委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负责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命。除以上职责外,谁来督促由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原有的约束没有了,新的约束跟不上,就会出现管理漏洞,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大型国企归国资委管理后出现的新问题。 
中航油是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航油集团公司的控股公司,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作为监管部门,国资委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情况,称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中航油造成的损失在5.3亿至5.5亿美元之间,其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目前中航油集团正在全力处置。 
集中大多优质资产重要子企业该如何加强监管事是中航油事件引起人们又一思考。对于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言,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至今没有出台。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是《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重要配套法规。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层级太多,管理链条太长,不利于企业决策,尽管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上任之初就要求企业一般控制在三级以内,但子企业、孙企业众多,给一级企业自身管理也带来难度。据了解,目前中央主要利润来自于子企业,而且主要的国有资产流失通常不是在母企业,而是在子企业、孙企业。尽管国务院国资委2003年就将《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的制定列入计划,但目前仍无任何消息。 
日前国资委为了掌握和了解中央境外子企业资产状况、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促进加强对境外子企业财务监督,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境外子企业要做好财务决算填报,其中企业集团所属三级以下重要境外子企业,以及境内、外股权结构情况复杂的,如通过离岸公司持有股权的公司,要单独按规定填报,但法律界人士认为,在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国资委应该尽快出台相关制度并落实责任。

中航油明星陨落根在内控失灵 

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时,新加坡公司才向集团公司紧急报告,但仍没有说明实情。 
陈久霖闯下如此大祸,偶然之中有必然因素。中国航油从事石油投机亏损5.5亿美元后,一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们在震惊之余,不免纷纷猜测其巨亏背后的细节和过程,甚至有人说是在交易中中了西方大鳄的圈套。笼罩在事件上空的迷雾恐怕只有在新加坡交易所委托的调查结论出来之后才能完全消散。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和所有在衍生工具市场上发生的巨额亏损一样,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控机制失灵。 
蚁穴虽小,可毁巨堤。所有金融市场上的大灾难无不由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疏忽引起,而这些疏忽之所以产生,根本就在于内控失灵。随着国内企业日益融入国际市场,企业进入衍生品市场难以避免,但由内控机制失灵和违规违法引起巨额损失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当年同样发生在新加坡的巴林银行事件,亏损11亿美元。搞垮百年老店的只是一起交易员的越权交易。一个普通交易员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根本上说也是内控失当。无数的事实表明,在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上,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将会将一家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企业在几天甚至几分钟内全部赔光。中国企业在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进入衍生品市场仍不可避免,但是,如何从人事安排和透明度等方面着手,完善机制,有效控制风险,而不是将企业多年经营积累的财富被大鳄们一卷而空,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的。 
一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据中航油集团信息表明,中航油是经政府批准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以后擅自扩大了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相比较套期保值业务,衍生品期权交易风险极大,且不易控制。不论是中航油内部,还是中航油集团,在企业监管和风险管理上都暴出巨大漏洞。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多达5亿多美元的损失,中航油才向集团报告,而且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经过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是中航油集团给其授权的,中航油集团事先没有发现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足以说明问题。 
为满足国内大型企业正常经营的需要,又有效防范风险,有关部门在2001年发布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从事高风险交易进行了严厉甚至苛刻的规定,基本上将业务限定在套期保值的范围。同时还要求获得经营资格的企业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据悉,中远、建行等国企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均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比如,中远的投资总裁的资金权限仅有500万美元,而建行新加坡分行衍生品交易损失一旦达到100万美元就要强行止损。不久前,在香港的一家中资公司就因为3500万美元的衍生产品亏损而被国资委通报。我们不知道同为国企的中航油有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者说这些规定只停留在纸面上,总之中航油内部机制失灵定当无疑。 
针对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事件,继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田源正式表态后,我国第二大期货经纪公司--格林期货的董事长王拴红博士也于13日向记者表达了看法。王拴红认为,人为的制度破坏、制度的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信息的不流畅、风险转移体系的缺失、缺少期货专业人才等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了中航油事件的出现。中航油事件从反面提醒我们:中国企业必须学会用国际惯例来进行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转移体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人才体系。 
二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制不了“人”。据了解,陈久霖在中国航油集团公司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前是一名普通干部。脱钩后,上级管理部门提出要提拔陈久霖担任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但上级主管单位领导说:“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陈久霖就这样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 
即便陈久霖这样走上了领导岗位,如果有完善的机制约束,也许还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可惜的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公司总裁陈久霖同时兼任集团副总经理,这样的人事安排相信也是内控失灵的原因之一。
三是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最初公司只有陈久霖一人,2002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四是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从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统计报表,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漂亮。但实际上,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五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2004年6月,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 
专家指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从事的并非如外界所传的“石油期货交易”,而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风险极大。 
“从事这种风险极大的交易,以中航油的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对手又是高盛等老牌高手,‘翻船’是难免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国华说。 
场外衍生品交易与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场内交易大得多。“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长期从事国际期货研究的朱国华教授说。据他分析,作为一家注册在境外的中资企业,此次中航油在国外从事境外衍生品交易,相关主管部门监管的难度很大。 
  “除了受合同法的制约,这种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几乎不受交易所成套规则体系的约束,并且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朱国华教授说。 
从公开资料看,中国航油是2003年获得从事境外衍生品交易资格的。从公司的亏损额和引发的诉讼看,业界普遍猜测中航油很可能在从事高风险的场外期权交易,仓单的量也非常大。作为期权的签发者,公司事实上处于一个风险被成倍放大的位置。应该说,从事这类期权交易本身就违反了有关规定,何况规模如此巨大。进行这些明显违规交易的动机到底何在?会不会与高管的个人利益存在联系?其中有没有涉及到违法行为,让人生疑。 
据报道,中航油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和风险控制专家组成的队伍,理应制定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整套交易对策,但为何这一机制没能生效?是不是企业的决策者在关键时候置现存的机制不顾?据透露,公司曾通过衍生品交易获得过1亿美元的可观利润,是不是这种甜头让原本尚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机制渐渐失效?公司曾向集团借款1亿美元用来弥补亏损,损失已到如此程度,为何仍置风险于不顾?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而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以10位交易员来算,损失的最大上限也只是500万美元。再说,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他们应该懂得游戏的底限在哪里。”朱国华分析说。很明显,当中航油在市场上“流血”不止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总之,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说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距离现代企业制度尚远,新老体制转换中的漏洞没有及时补上。 
陈久霖在给新加坡法院的一份资料中称,国际上有家银行鼓励他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并提供优厚的贷款条件。中国的国企在海外面临着如此险恶的市场环境,如果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再不健全,等于睁着眼往对方设计的火坑里跳,仍浑然不觉。 
巴林银行的里森曾经反思道,“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就在巴林银行破产前的两个月,即1994年12月,于纽约举行的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是:“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谁来拯救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 

巨额亏损后的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是走向结束还是面临新生呢?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天勇建议,鼓励中国相关的大型国企如中石化、中石油、中远集团等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参股新加坡公司,填补上5亿多美元的窟窿,拯救新加坡公司。 
目前,国际上有“巨头”对新加坡公司虎视眈眈。周天勇认为,新加坡公司背后是中国垄断的巨大的航油市场,对国际上众多巨头来说,这是一块肥肉。我们不能坐视国有资产在这种状况下流失给外国人。 
新加坡公司今后的命运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本案启示: 
中航油事件给人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国有企业,尤其是集中大多优质资产重要子企业监管势在必行。 
二是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刻不容缓。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现实选择。 

 
 

技术支持:博洛建站 | 中天恒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员工天地 友情链接 企业邮局 联系我们